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神投稿大神投稿

阳翟镇

2023-12-02 05:07:48大神投稿1人已围观

简介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阳翟镇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夏朝首都在哪里 夏朝都城是现在的哪里

夏朝一共有17个国都,分别是:崇(今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阳翟镇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夏朝首都在哪里 夏朝都城是现在的哪里

阳翟镇

夏朝一共有17个国都,分别是:崇(今河南洛阳嵩县)、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利民镇东南35里)、平阳(山西安邑或晋阳)、鉏(今河南滑县)。

穷石(今河南洛阳南)、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国都里村)、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1、夏都斟鄩

禹初建国时,定都阳城。有学者推断,位置就在今天河南登封县的告成镇。太康迁都斟鄩,即今河南偃师二里头村附近。夏朝主要活动中心在洛阳一带,定都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斟鄩。

几千年过去了,斟鄩故城早已埋入地下,成为人们难以寻觅的历史遗迹。1959年春,徐旭生先生在豫西一带寻找夏墟时,在偃师县城西南9公里处的二里头村南,洛河故道之阳,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重视。

同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发掘了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继河南龙山文化之后的文化堆积,最初考古学定名为“二里头文化”,把它作为夏文化的代表。经过四十余年的考古发掘和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交叉研究,认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国都——斟鄩。

2、禹都阳城

大禹因治水有功接替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即位后建立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这里后来发掘出王城岗考古遗址。

3、启都阳翟

启是大禹之子,即位后以阳翟为都城,并在南面的钧台大会诸侯。阳翟即今许昌禹州。也有人推测临近禹州的郑州新密新砦考古遗址是夏启之都。

4、大康流亡地:阳夏

太康外出打猎,都城被有穹氏首领后羿所占领,太康逃至阳夏并死在那里,阳夏即今周口太康县。

5、仲康小朝廷:斟鄩

后羿夺取政权后从鉏(安阳滑县)迁于穷石(焦作孟州),太康之弟仲康在斟鄩建立了一个小政权称夏王,得到部分诸侯和方伯的暗中支持。

6、相迁于帝丘

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势力有所发展,引起后羿和其属下寒浞的警觉,在后羿武力逼迫下相被迫迁往帝丘,并在那里得到斟鄩氏、斟灌氏部落的支持协助,力量进一步发展。帝丘在今濮阳市濮阳县五星乡,这里传说是上古颛顼帝所居,后来成为春秋时期卫国的都城。

7、少康逃难与复国之路:有仍、有虞、纶、斟鄩

后羿被下属寒浞杀害篡权,寒浞派其子浇灭斟鄩氏、斟灌氏,攻打帝丘杀死相。相之妻后缗逃至娘家有仍氏(山东济宁)并在那里生下遗腹子少康。

少康长大后为躲避浇的追杀又逃至有虞氏部(今河南商丘虞城),在那里任疱正主管膳食供应,并且娶部落首领二女为妻,得封地纶(虞城东)。

少康以此为根据地建立武装,发展壮大并最终杀回有穹国,杀寒浞及其子,返都斟鄩复国中兴。

8、杼迁原、老丘

少康之子杼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夏王。王朝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杼将都城迁往黄河以北的原(济源),之后为了征伐东夷部落,又从原迁往老丘(开封祥符区陈留镇)。

9、胤甲迁西河

杼之后的芬、芒、泄、不降、扃国都一直未变。扃之子胤甲即位后,将王都迁往西河。西河具体位置不可考,大约在山西西南部。胤甲死后,其子孔甲继位,是败国之君,其间夏朝政事荒芜,逐渐失去人心。接下来的皋和发在位时间都不长。

百度百科-夏朝

方山镇(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镇)详细资料大全

夏朝都城安邑

安邑,古代都邑名,是夏朝都城之一,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青龙河南北两岸的东下冯遗址。夏朝君主启平定“有扈之乱”后把国都从阳翟迁至安邑,安邑县乃置于西汉,至北魏太武帝神嘉元年,分为南北两县;太和十年北安邑县治所东迁、并改名夏县,一直沿用至2018年不变。

安邑是战国时期魏国早期都城,魏惠王31年时都城迁往大梁。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安邑类别:中国文化遗产地点: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东下冯遗址古代行政地位:夏朝都城之一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邑概况,历史沿革,遗址,现代安邑,简介,改属,安邑概况古代都邑[yì]名,在今山西夏县。临近区域有战国时期魏国早期都城,今禹王城遗址。,战国前期,魏国领土主要在河东,定都安邑。随着魏国在东方不断开疆拓土,魏国的主要疆域变为河南地区,再加上安邑地处河东一隅,不利于控制东方诸侯,稳固霸业。魏惠王六年,前364年,魏国迁都大梁。秦汉时期安邑成为河东郡治所和安邑县治所。有趣的是,汉献帝兴平二年还曾临时定都安邑,时近一年。历史沿革夏禹分中国为九州。安邑属冀州,为侯国地。公元前21世纪,夏禹之子启建都于此。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启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建安邑"。周属晋国地,周武王封姬于此。战国时期称安邑。韩、赵、魏三分晋地后,魏斯治魏,都安邑。秦称安邑县,属河东郡,为郡治所在地。汉设安邑县,县治在今禹王城。三国、晋,因袭旧制,称安邑县。北魏神元年为北安邑,在安邑南20公里处设南安邑。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县城迁至北安邑县城东7.5公里处,更名为夏,为夏县得名之始,属秦州河北郡。北周改属安邑郡,郡治在今禹王城。隋开皇十六年置虞州,大业初年废州,县隶河东郡。唐废河东郡改虞州县属。贞观十七年改属绛州。大足元年改属陕州,不久复属绛州。至德之载,更名虞邑。乾元二年复属陕州。宋属陕州。金贞_三年属解州。元仍袭旧制。明属平阳府解州。清属直隶解州。民国初,废解州,属河东道;民国19年撤销道建制,直属山西省;民国26年属运城第七行政区;民国31年成立夏县抗日民主县***;民国32年底,夏县同蒲铁路以北地区划为稷麓抗日民主县***;民国33年春,在中条山南河村成立康杰抗日民主县***,姚暹渠以南划为安夏办事处,翌年冬撤销康杰县、安夏办事处;民国35年撤销稷麓县恢复原建置;属太岳行政区第三专署管辖;民国36年7月14日解放,建立民主***;民国37年12月改属晋绥边区吕梁区管辖;民国38年夏属运城专区,同年6月属晋南专区。1950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署;1958年10月,夏县、闻喜及绛县大部分地区合并为闻喜县,县治设在闻喜县城;1961年5月复置夏县;1970年5月21日属运城专署。2000年10月31日,运城撤地建市,夏县属运城市。遗址附近另有禹王城遗址,位于今山西夏县西北7.5公里处。尚有城垣残迹,由于几度兴起,城址有年代不同的大、中、小三个城圈。大城属战国前期,地跨鸣条岗黄土丘陵和岗下平原,周长15.5公里,为北窄南宽的梯形,墙基的宽度除西北城角有1公里的地段为22米外,其余部分都是10—12米。大城的中部,又有周长3270米的正方形小城,墙宽5—6米,地势高出周围地面1—4米,可能是与大城同时建造的宫城,但尚未找到宫殿基址。至于将大城西南部圈起的中城垣,周长6500米,则可能是秦汉时期作为河东郡治时修筑的。五铢钱禹王城内满布东周至汉代、两晋时期文化层,其堆积厚度2-3米遗存极为丰富。出土的大量遗物有陶范、汉五铢钱等,尤以五铢钱泥范最为珍贵,有“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十二字篆文方砖和兽首瓦当为同时期遗址中所独有。它是国内现存战国-秦汉古代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一处遗迹禹王台,又称青台,为历代祭祀大禹之所,解放前毁于战争,留一夯土高台,位于小城东南角,当地传说为禹妻的望夫台。传说中的“禹都安邑”即指此处。又:相传夏启接帝位后建都于此。桀又居之。现代安邑简介今地名。山西省运城市东部的安邑街道办事处。北魏期间428年,原安邑县被分为南北两县,其中的南安邑县治所位于此处。北安邑改名夏县后,南安邑被称为安邑。现在的安邑主要由四个街道组成,包括北街、南街、东街和西街。改属县境内拥有古代著名的盐湖“解池”之一部分,元代时为盐运、盐政之便,在城西数华里处盐池畔筑凤凰城,后演变为运城县,安邑由县改为镇属之。

夏朝第一个首都

夏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都城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分为三处,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主要有三个都城,分别列举如下:

第一个都城,属于早期的夏文化,具体位置位于河南龙山的王湾的登封王城,是占地面积三十多万平方米的夏朝龙山时期的王城,也就是《史记》中记载的“禹居阳城"的阳城。具体在位帝王从夏禹到太康,建都时长一百多年;大禹治水成功后,大禹成为天下之主后,为统治南方地区的需要,所以选择定都阳城,即现在的登封王城岗遗址。

第二,夏朝中期时代的夏都城,是以最新考古发现的新密市新砦遗址为代表的新砦古城,持续时间是从“太康失国"到"后羿代夏"这段时间,具体在位的帝王就是太康和后羿。建都时长不到一百年。太康因为奢靡而失国后,后羿、寒浞在僭主时期的都城就是现在的新密市新砦遗址。考古发现此旧城遭到毁坏,这也是少康中兴后迁都的行为导致的。

第三,夏朝中晚期时代的夏都城,是以洛阳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持续时间是从“少康中兴"到夏桀灭亡这段时期,具体在位帝王就是从少康到夏桀,建都时长超过二百年。二里头是夏朝晚期的都城,即现在二里头文化,影响区域很小,比起当时崛起的商朝来说微不足道,所以被商朝取代。

另外,最新发掘的山西晋南的陶寺遗址,应该属于夏文化的早期,最近发掘的石茆皇城台遗址,应该也是一个大型城市遗址。总所周知,陶寺亡于石峁,这个已经是史学界的共识了,符合大禹实力强大后强迫帝舜“禅位”的《竹书纪年》的记载。陶寺属于夏朝早期,但是是否为夏朝都城,还需要专家进一步研究证明。但是史学界达成共识的夏朝三个都城,就应如上所述。

夏朝都城名称

夏朝一共有17个国都,分别是:崇、阳城、阳翟、斟_、商丘、纶城、平阳、_。

穷石、夏邑、帝丘、原、老丘、西河。

1、夏都斟_

禹初建国时,定都阳城。有学者推断,位置就在今天河南登封县的告成镇。太康迁都斟_,即今河南偃师二里头村附近。夏朝主要活动中心在洛阳一带,定都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斟_。

几千年过去了,斟_故城早已埋入地下,成为人们难以寻觅的历史遗迹。1959年春,徐旭生先生在豫西一带寻找夏墟时,在偃师县城西南9公里处的二里头村南,洛河故道之阳,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重视。

同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发掘了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继河南龙山文化之后的文化堆积,最初考古学定名为“二里头文化”,把它作为夏文化的代表。经过四十余年的考古发掘和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交叉研究,认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国都——斟_。

2、禹都阳城

大禹因治水有功接替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即位后建立夏朝,定都阳城,这里后来发掘出王城岗考古遗址。

3、启都阳翟

启是大禹之子,即位后以阳翟为都城,并在南面的钧台大会诸侯。阳翟即今许昌禹州。也有人推测临近禹州的郑州新密新砦考古遗址是夏启之都。

4、大康流亡地:阳夏

太康外出打猎,都城被有穹氏首领后羿所占领,太康逃至阳夏并死在那里,阳夏即今周口太康县。

5、仲康小朝廷:斟_

后羿夺取政权后从_迁于穷石,太康之弟仲康在斟_建立了一个小政权称夏王,得到部分诸侯和方伯的暗中支持。

6、相迁于帝丘

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势力有所发展,引起后羿和其属下寒浞的警觉,在后羿武力逼迫下相被迫迁往帝丘,并在那里得到斟_氏、斟灌氏部落的支持协助,力量进一步发展。帝丘在今濮阳市濮阳县五星乡,这里传说是上古颛顼帝所居,后来成为春秋时期卫国的都城。

7、少康逃难与复国之路:有仍、有虞、纶、斟_

后羿被下属寒浞杀害篡权,寒浞派其子浇灭斟_氏、斟灌氏,攻打帝丘杀死相。相之妻后缗逃至娘家有仍氏并在那里生下遗腹子少康。

少康长大后为躲避浇的追杀又逃至有虞氏部,在那里任疱正主管膳食供应,并且娶部落首领二女为妻,得封地纶。

少康以此为根据地建立武装,发展壮大并最终杀回有穹国,杀寒浞及其子,返都斟_复国中兴。

8、杼迁原、老丘

少康之子杼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夏王。王朝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杼将都城迁往黄河以北的原,之后为了征伐东夷部落,又从原迁往老丘。

9、胤甲迁西河

杼之后的芬、芒、泄、不降、扃国都一直未变。扃之子胤甲即位后,将王都迁往西河。西河具体位置不可考,大约在山西西南部。胤甲死后,其子孔甲继位,是败国之君,其间夏朝政事荒芜,逐渐失去人心。接下来的皋和发在位时间都不长。

百度百科-夏朝

夏桀都城安邑

晋侯燮墓出土鸟尊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似乎已经大致尘埃落定了。夏王统治的中心范围,如果以学术界认可的夏文化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来看,主要在河南省的河洛地区和山西省的运城盆地一带。如同殷墟是商朝遗址的称号一样,夏墟这个词,指的就是夏王朝都城的遗址所在。那么,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就是夏墟呢?山西晋侯墓出土的珍贵文物青铜器鸟尊,或许能揭开这个迷底!夏墟的来历,寻找夏朝的开始夏墟,意思是夏国的废墟,也即夏朝都城的废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分唐叔以大路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左传·定公四年》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咱们后面再讲。先回到当代看看夏墟的寻找过程。1926年,中华民国成立不久,日本尚未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国内处于短暂的和平建国时期。这一年,有着「”中国考古学之父”之称的李济先生,在当时的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主持了一次史前考古。就是这次考古,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界寻找夏墟的序幕。李济「”选择西华阴村。。。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它的位置正处在传说中夏王朝—中国历史的开创时期的王都地区的中心。”《李济自叙》两年后,由董作宾主持的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则是学术界通过考古学证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殷墟虽然发现了,但由于后来抗日战争的爆发,寻找夏墟的工作不得不终止。这一停就是几十年。1959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后,才由徐旭东先生主持,带队去豫西地区实地考古勘察。寻找夏朝的工作重新开始了。徐旭生,名炳昶,字以行,河南省唐河县人。徐旭生徐老早年留学法国。1919年归国后,他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编辑,研究员,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49年后,他出任北平研究院领导小组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等职,著述等身。徐旭生先生作为夏文化研究的先驱者,很早就在《略谈研究夏文化问题》一文中指出,

殷墟就是夏朝都城老丘

是指商朝吗?那为什么商朝又叫殷朝呢?

是指商朝!

汤灭夏后,因受封于商地,就以“商”作为国号。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又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因商朝最后首都固定于殷,故又称殷商。甲骨文就是在殷墟出土的。

请采纳~

阳翟的历史沿革

方山镇隶属于河南省禹州市,位于禹州市西部郊区,地处伏牛山余脉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东距龙岗新区19.7公里,北距省城郑州110公里,西距登封少林寺40公里。全镇总面积74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山头106座,最高海拔660米,辖27个行政村,136个自然村,2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4.3万人。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黄帝时封方雷氏于方山,建立方雷国,其子孙有一支以方为姓。据考证,禹州市方山镇的方山便是该书记载中的方山,是海内外方姓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州名镇”。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方山镇 外文名称 :Fangshan Town 别名 :方山 行政区类别 :市辖镇 所属地区 :河南省禹州市 电话区号 :0374 地理位置 :禹州市西部郊区 面积 :74平方公里 人口 :4.3万人 气候条件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豫西抗战纪念馆? 车牌代码 :豫K 耕地面积 :18046亩 概况,沿革,地理概况,历史渊源,资源及经济状况,建设成就, 概况 方山镇位于禹州市西部山区,距市区30千米,东邻花石镇,东南接顺店镇,西南与鸠山镇、文殊镇相邻,北与登封市接壤。面积74平方千米,人口4.2万人(2006年)。辖响潭湾、方山、申垌、傅家门、杏山坡、好汉坡、圪垯寨、坡、马庄、程庄、押庄、邹湾、逯坡、煤窑沟、土觉沟、迎水阁、艾窝、白庄、接官亭、井沟、彭沟、西下庄、上庄、三古垌、庄沟、琉璃沟、石匣沟27个行政村,143个自然村,211个村民小组。地处伏牛山余脉,其中山区面积59平方千米,共有大小山头106座,最高海拔660米,丘陵面积14.84平方千米。煤炭资源丰富,是禹州市重点产煤乡镇之一。禹(州)方(山)公路直通乡府。名胜古迹有方山寨、太尉墓、方氏祠堂。

[代码]411081102:~201响潭湾村 ~202方山村 ~203申垌村 ~204傅家门村 ~205杏山坡村 ~206好汉坡村 ~207圪垯寨村 ~208坡村 ~209马庄村 ~210程庄村 ~211押庄村 ~212邹湾村 ~213逯坡村 ~214煤窑沟村 ~215土觉沟村 ~216迎水阁村 ~217艾窝村 ~218白庄村 ~219接官亭村 ~220井沟村 ~221彭沟村 ~222西下庄村 ~223上庄村 ~224三古垌村 ~225庄沟村 ~226琉璃沟村 ~227石匣沟村 沿革 1968年建方山公社,1984年置乡,1985年建镇。1997年,面积64.4平方千米,人口3.8万,辖三古垌、上庄、西下庄、土夵沟、方山、西马庄、井沟、白庄、石匣沟、申垌、付家、艾窝、庄沟、好汉坡、圪塔寨、杏山坡、迎水阁、邹湾、押庄、坡村、逯家坡、响潭湾、琉璃沟、接官亭、程庄、煤窑沟、彭沟27个行政村。 地理概况 方山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部郊区,距禹州龙岗新区19.7公里,东邻花石镇,东南接顺店镇,西南同鸠山镇、文殊镇相连,北与郑州登封市接壤;地处中原八百里伏牛山余脉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北距省城郑州110公里,西距十三朝帝都洛阳80公里,西北距中岳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外方山),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登封少林寺40公里。涌泉河、潘家河两条河流贯穿全境,纸坊水库、杏山坡水库、犹如璀璨的明珠环绕镶嵌在群山之中。方山镇代码:411081102。 方山因地处中原人类始祖活动的中心地带,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繁多,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较著名的有:伏羲墓、伏羲庙、轩辕洞、八卦台、观月台、睡佛、朱太尉墓、禹母洞、启母洞、红庙、长寿山庄、溯源亭、纸坊水库等。 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镇 历史渊源 方山,亦称方城山,古称龙山。清《禹州志》载:方山有“五龙壁”或“九龙壁”之称,故呼为“龙的故乡”。方山,古称龙山,也是华夏民族,华夏族裔生息繁衍的发源地。方山北麓,中岳嵩山的南麓两山之间,是夏族群的生息繁衍地,中华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夏禹国的诞生地,夏初都地,后称阳城(河南登封)。夏后自方山北麓迁徙至方山东麓的颖水之滨,夏都夏邑,后称阳翟(河南禹州)。方山颖水,是华夏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方山镇明属神林都;清属镇峰里;民国(1941年)设方山镇,后(1939年)属顺店镇;1948年解放分属二区(方岗)、四区(花石);1949年设方山区;1958年改为鸠山人民公社;1961年置方山区设公社;1968年改为方山公社;1984年改称方山乡,1985年改称方山镇。 方山还是世界方雷邝氏发源地。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黄帝时封方雷氏于方山,建立方雷国,其子孙有一支以方为姓。据考证,禹州市方山镇的方山便是该书记载中的方山,是海内外方姓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州名镇”。 资源及经济状况 方山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已探明储量可观,以煤炭、铝矾土、石灰石为主,品质优良,享誉省内外,另有石英石、铁矿、陶土、白垩等矿藏,也颇具开发潜力。 全镇机械加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总数已达近百家;以林药果综合开发为主的特色农业经济前景看好。近几年来,方山镇党委 *** 不断推出优惠政策、强化服务意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截止2004年底,全镇生产总值已达15亿元,财政收入达2167.8万元,其中民营经济已占经济总量的75%,经济成长带动了文化、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以城镇建设为主,大力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 建设成就 方山镇于2002年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全省六好乡镇党委”,全省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镇团委于2004年10月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连续三年被省农调队评诂为全省“百强乡镇”。 2006年,方山是世界方雷邝氏发源地,自方树福堂基金会主席方润华先生回方山祭祖以来,我们即开始与海内外方氏宗亲社团的交流,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方润华先生为方山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1997年起,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肇彝希望国小、润良中学、方山幼稚园、溯源亭、功德亭,修筑了柏油路等捐助项目。许昌、禹州两市主要领导对方雷氏历史文化研究及旅游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洛阳市宜阳县有几个乡镇?分别都叫什么?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将 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国攻灭郑国,遂将国都迁新郑。仅 五年,即公元前370年,韩懿侯便将国都城重又迁回阳翟。此后历秦、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二千余年,禹州称阳翟不变。所以,许多 文献史籍在记述历史事件及地地域时,习惯将上古时期尚无阳翟名称的夏、夏邑、历地、栎邑等统称为“阳翟”,比如“禹都阳翟”,其实应为“禹都夏邑 ”。

尧舜时期,禹州称夏,是夏部族聚居与活动的中心。大禹为夏部族首领, 是黄帝的玄孙。禹州就是因为大禹初封于此,故称“大禹之州”。后因夏王朝创立并建都于此,又称“夏都”或“华夏第一都。”禹在夏都(今禹州市)执政八年,号令全国实行统一的历法,俗称“夏历”,也叫“农历”。

钧台也叫夏台,原在禹州城南,距城十里。《水经注》载,在三峰山东南 ,大陵之西,陵上有“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有隅水东南 流,经陵下,积为坡,坡方十里,称钧台坡。一说,钧台在“颍川城郭之阴”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行“开国大典”和“国宴”的地方,也是夏桀囚禁商 汤的地方。后商汤强盛,联合各诸侯国攻夏,缚住夏桀,放逐于现巢亭山(今 安徽境)。三年后,夏桀忧愤而死,商汤便建都于亳(bo薄,河南商丘东南) ,但仍封禹之后代于夏亭。夏亭旧址在今禹州市鸿畅镇夏寺村。后又将诸侯历封于夏地,所以商末和西周初期,禹州一度称“历”地,或“栎”地。

明朝洪武年间,因禹州有“钧台”故,改阳翟为钧州。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避明神宗朱翊钧的“钧”字,改钧州为禹州。

宜阳县辖6个镇、10个乡:城关镇、锦屏镇原城关乡、柳泉镇、韩城镇、白杨镇、香鹿山镇原寻村镇、盐镇乡、高村乡、三乡镇、张坞乡、花果山乡、上观乡、莲庄乡、赵保乡、董王庄乡、樊村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宜阳县,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东依洛阳市区,南临嵩县,西望洛宁,北接新安,东南与伊川为邻,西北与义马市渑池接壤,地跨东经111°45′~112°26′,北纬34°16′~34°42′。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辖11镇5乡1个工矿区办事处、1个正县级产业集聚区,353个行政村,截止2015年总人口69.5万。[1]

宜阳地域,夏、商属豫州雒西地。西周属周南地,为召伯听讼之所。春秋归晋,亦曾为毛国地。战国为韩宜阳邑。韩景侯由宜阳迁都阳翟之后,在宜阳建县。1947年以洛河为界分宜南、宜北两县。1949年合并为宜阳县,隶属洛阳专员公署,1986年4月归属洛阳市。

宜阳县是中国西游文化之乡、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烟叶生产先进县。著名景点有:灵山寺、花果山、李贺故里、五花寺塔等。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关于阳翟镇的相关知识,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Tags:

很赞哦! ()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