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官方资料官方资料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网站)

2023-11-25 12:27:04官方资料1人已围观

简介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网站)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江苏省中小学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网站)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
2.于永正的教育生涯
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江苏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的附件1:
4.朱琦的相关论文
5.教海探航 [划桨人生:一位教海探航者的追求]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网站)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

范云良,南京市力学小学校长,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南京市名校长、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校长寄语  语文学科一直以来是我非常钟爱和重视的学科。钟爱,是因为我也是一名语文教师,对这门学科有着天然的关切和特殊的关爱。重视,是因为母语学习很重要,关系着孩子的基本素养和未来。因此,一直以来,我都十分关注学校语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我们学校,目前有51个教学班,51位语文教师,占全校教师的39%,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科。

近十年来,我和我校的语文学科一起走过了主题特色建立--校本课程建设--课题研究建构的种种历程,目睹了这门学科从学科走向课程,从执行走向创生,从教学走向文化,最终力求超越技术层面,抵达儿童心灵的阶段发展。伴随着这门学科的成长和健硕,我欣慰地看到:学校2008年被评为南京市首届书香校园、2009年语文学科教研组被评为南京市小学首批先进教研组、2010年由我校语文组编写的校本习作教材获得南京市校本教材评选一等奖……与此同时,这个教研组还走出了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李琳,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王黎、张国宝、陈芳,鼓楼区优秀青年教师潘见中……老师们把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学科发展融为一体,呈现出可喜的发展态势。我希望这支优秀的学科团队能携手努力,不断超越,都能成为儿童喜爱的优秀语文老师。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喜欢这首老旧的《牵手》,因为苏芮低回沉郁的演唱,因为歌词中蛰伏的生命意味,更因为它无意间契合了我和力学语文学科团队五十多位老师拥有的一段共同的回忆。

逼上梁山的“第一次”

2004年12月,学校和江苏省教研室联袂举办“江苏省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这是学校首次承办面向全省的大型教学研讨活动,活动由四个部分组成: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学校主题汇报讲座、名师课堂教学献艺、专家点评及课程讲座。

其中,学校的主题汇报讲座,我们在与省里专家和领导讨论方案时,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李亮老师建议,范校长是资深语文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具备深厚的学科底蕴,又是学校一把手,担纲做讲座最合适。

大家都等着范校长表态,范校长说:“我觉得我就不要讲了,由我们学校分管语文的李校长来担纲。”大家听罢都觉得意外,我的心里却打起了小鼓。范校长不急不忙地解释说:“其一,她分管学校语文教学,谁分管,谁主讲,是我一贯倡导的做法;其二,她是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需要有更大的场合和更高的平台进行锻炼和提升;其三,我与她相比,我是校长,她是语文教师,她更需要这样的机会展示和亮相,获得学科领域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校长的机会和平台应该会更多和更宽。”

大家静静聆听,觉得范校长的分析句句在理,字字真切,但还是觉得由他担此重任更为合适,毕竟是全省各大实验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观摩的省级活动,活动的效果必须认真考虑,严肃对待。听到这里,我的心跳加速,虽然我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毕竟事关重大,我怕难当此任。范校长紧接着当众表态:“我虽不在前台亮相讲座,却不会推掉幕后的指导责任,讲座的思路及内容由我来把关。”在范校长的一再坚持下,大家只好同意。

于是,这讲座的担子不由分说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天降大任!一头是展示课《黄鹤楼送别》,一头是讲座,没有孰轻孰重,都必须出色完成,压力、责任、重托、期待就这样同时袭来。于我而言,最难胜任的是讲座,没有头绪,没有思路,一头雾水,一片模糊。这时,范校长把一张洁白的纸页轻轻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我定睛一看,原来是讲座的提纲,他说:“我知道你刚来,情况还不十分了解,而且你还要备课。我草拟了一个提纲,你看看,不要受限制,可以融入你的思考和见地。”我点点头,端详着眼前这张薄薄的稿纸,有些字眼显然斟酌修改了多次,字字句句饱含了智慧,寄托着希望,蕴含着力量。

讲座前几天,我把校长拟定思路,大家多次研讨,最后由我执笔,又经校长反复修改的讲座稿――《构建“简单语文?快乐语文?开放语文”学科特色的实践探索》,读了又读,讲了再讲,基本做到了成竹在胸。虽然讲座不能照本宣科,最好是根据提纲现场生成,但对于我这名即将上阵的新兵,也只能这样笨鸟先飞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功夫不负有心人,近一个小时的讲座在大家的瞩目和校长的关注下落下帷幕,会场上掌声一片。我知道,成功了!我长长舒出一口气,这一切的一切,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它凝聚了大家的智慧,更倾注了校长、老师对我的厚望。

后来,在学校骨干教师培训会上,范校长不无感慨地说:“老师们,我羡慕你们,你们适逢一个好的年代,又置身于这样一所好的学校,你们中有那么多人都在省级教学舞台上上课、讲座,而我,直言不讳地说,这个舞台,我已经没有机会了!”是的,校长的责任是为老师们创造成长的时空,校长的荣光是把老师们推到闪亮的舞台中央,校长的幸福是让每一位老师都得到最大最好的发展。我很幸运,相遇这样一所学校,这样一位校长,这样一群教师。

这是我教育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第一次,它以一个最强音,奏响了我成长的序曲。

一段幸福的记忆

2004年,江苏省教研室、苏教版教材编辑部在常熟实验小学举办了省级语文教学研讨活动,给了我们学校一节展示课的名额,学校把这个难得的机会给了我。我倍加珍爱这个宝贵的机遇,做了充分的准备。

学校也非常重视这次活动,校长亲自带队,近二十位语文老师一同前往学习,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奔赴常熟。

上课那天,大会会务组安排执教老师与学生课前见面,为了不分散我的精力,校长安排王黎老师去和学生见面。王老师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也完全有实力拥有这个展示的机会,但她不假思索,爽快应允。我不知道她代我与学生见面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但我的心中只是充满了感动,充满了敬意,这些全都化为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

站在偌大的舞台上,面对近千名听课老师,我没有紧张,没有胆怯,因为我的身后有我深爱的力学,我的眼前有近二十双熟悉、亲切、温暖的眼睛。四十分钟,那样短暂,那样流畅,那样难忘。当我一走下讲台,老师们不约而同围拢在我身边,把听课的感受反馈给我,把温暖的鼓励和真诚的赞美送给我……那时那刻,我的周身洋溢着激动,充盈着幸福,洒满了阳光……

从这以后,在常熟,在桐乡,在西安,再到北京,海南……千里之外,大江南北,偌大的舞台,遥远的时空,当我一个人站在异域他乡的讲台上,我从未感到过孤独,因为我的身后始终有领导的叮咛、老师的祝愿、团队的支撑,我的心中奔涌着阵阵暖流,我的身上充满着前行的勇气。于是我镇定了,从容了,自如了,如一尾游鱼,带领孩子们漫溯语言的河流,如一只蜜蜂,引领孩子们徜徉文字的花园……

回望走过的教学生涯,那一节节公开课是我攀登教学山峰的坚实台阶,而一次次大型的示范课、展示课则如同连绵起伏群山间的一座又一座山峰。登山的征程如此艰辛,跋涉的路途这般坎坷,一份满意 教学设计 的背后是多少个挑灯夜战,彻夜不眠;多少次推翻重来,磨课试教;多少回苦思冥想,字斟句酌。而我,常常留恋这样的经历,眷顾这样的鏖战,快乐地徜徉其间,流连沉醉。课就是这样炼成的,我的生命之舟从这里扬帆起航。

如今的我,刚刚获得江苏省特级教师的殊荣,但我深深地知道,这鲜红烫金证书的背后,凝聚了老师们的帮助、支持和鼓励,更有多少老师把珍贵的机遇让给了我,把至高的荣誉让给了我,把亮丽的舞台让给了我……这些,我不会忘记;这些,我不能忘却;这些,我无法忘怀……

记忆是个神奇之物,它以强大的凝结力,把无数的单个现象连成了整体,这个整体对人生的某段进行重构,生成崭新的意义。梳理这些虽已尘封、却依旧清晰的往事碎片,重写那些零星的过去,把过去带到现在,我们便可以从历史向着未来做出新的出发。

“渺小”与“伟大”的相伴

课堂,儿童生命成长不可忽略的时空,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场域。课堂,把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结构在一个共同的时空,并不断重构着这四者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多年来,我带领着全体语文老师立足课堂,致力于学科特色建设和校本课程建构。作为学科带领人,我深感责任重大,原先是一只鸟的独自飞翔,翩飞似乎就是生活的全部,如今是雁阵的团队飞行,那飞在最前面的一只,使命就不仅仅在飞行本身。往哪里飞?怎样飞?是领头雁重要的使命。

2011年秋季学期,基于近阶段的学习、思考与研究,我带着理性思考,走进课堂,实际调研课堂教学现状,大量的课例引发了我更深入的思考,我们的阅读教学还要更贴近儿童,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贴近儿童原生态的学习。

面对一份份墨迹未干的听课记录,面对一本本刚刚阅读的各类专著,我陷入沉思,怎么把这些传递给老师们,让他们不仅认识到,更能够努力践行?苦苦思索后,我决定策划一次以《课堂从儿童出发》的项目化、过程性的主题校本研修,研修活动分三个过程:一、理论学习。研读周一贯《课改:摆脱“高耗低效的梦靥》的理论文章,进行个人反思,同时也作为四节研究课的理论支点;二、教学现场。展示四节研究课例,并预设多个维度的课堂观察;三、多维评价。上课教师自评、预设性他评、生成性互评、综合性评价。

方案初稿有了眉目,我又和语文中心组进行研讨,对方案进行了修订、细化和完善,我们商讨课堂观察从教师提问、教师评价、学生发言、朗读时间、重点环节等多个侧面展开,意在诊断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向“学生学”走近了多少?让位了多少?促进了多少?相信数字化课堂观察的实施,一定能为这次研究提供第一手最为鲜活的实证性资料。整个培训活动历时近两周,最后的课堂教学研究现场,面向力学教育集团近一百位教师。理论学习、集中听课、课堂观察、现场评课等一个个环节渐次展开,老师们执教的四节课都有了明显的突破和跨越,加上四个评课,20个课堂观察,这一连串数字为研究夯实了基础。老师们对“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语文可以无师自通”、“行是知之始”、“引而不发”等理论有了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

我在活动最后总结中说:“我很高兴,我们老师对于课堂教学,在理性认识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都取得了跨越性的提升和突破性的进展!不教自学、少教多学、让教于学、师生共学将是我们继续努力的目标。”是的,作为学校语文学科的领军人,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听课,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紧密结合起来,以此作为校本培训的研修主题,帮助老师发现问题、诊断病因、寻找策略、解决困惑才是我专业发展的真正意义。

这些年来,从五年级语文组对全区的团队展示活动开始,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在我心中不断升腾,那就是我常常为老师们的点滴进步而欢欣鼓舞,甚至夜不能寐。这种感受,让我踏实,让我安稳,让我沉静,这来自真实生活的无尽感慨,让我不断发现自己个体的渺小,不断发现我们这支语文学科团队的伟大。我忽然顿悟到,这“渺小”与“伟大”相依相伴,相濡以沫,相得益彰。

一套书,几多情

十年磨一剑,在近十年的学科建设中,我与力学的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情意。力学的老师勤勉,我们用辛劳换得课堂的优质、学生的轻松,于是我们辛苦着、追求着,更幸福着;力学的老师团结,相伴工作是人生的缘分,我们深谙小我与团队的哲学;力学的老师深刻,我们与研究同行,持续的研究让我们重新定义自我。

我无法忘怀这几年来语文学科团队近十场面对市区的展示活动,一个年级组八个人、九个人、十个人……人人参与,人人上阵,人人提升,人人精彩!可这遍及人人的活动,也累坏了人人。多少个年级组集体研讨活动方案,多少回年级组听课试教,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撰写教案……制订方案的,制作课件的,撰写文稿的……不亦乐乎。置身其间,你情不自禁地会忘却自我,那个平时太阳般的自我,在团队的天穹里,化作了一抹灿烂的彩云,云蒸霞蔚的天空壮丽恢宏。

不能忘记三年前编写校本习作教材的日日夜夜――2007年,我们萌生了编写一套校本习作教材的愿望,期待着给孩子们一支“我手写我心”的生花妙笔,希冀着童心童趣、童言童思欢畅而活泼地在笔尖流淌。这套教材共五册,包括1-2年级说话、写话教材,3-6年级习作教材。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它对于教师而言,是一本教案,对学生而言是学案,而低年级说话、写话的主题单元设计,更是让学生在观察、想象的过程中感受到表达的情趣。历经一年多的酝酿、研究、打磨,这套教材凝聚了力学48位语文教师的慧心。每一个老师倾智、倾情、倾力,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让更多的孩子爱上语文、恋上写作。

历经两年寒暑,我们从搭建框架、确立体例、拟写模本、撰写样稿,直至后期的定稿、校对、付印、成书,其间,多少汗水,多少辛劳,多少回激烈的碰撞,多少人智慧的凝聚,一本书,几多情!

我忘不了,临近出书,我们在校对上碰到了巨大的困难,已经校对不下五次了,可还是不能符合出版社的要求。骄阳似火的八月,来回多日的奔波,我几乎崩溃和绝望了。那天,在校门口,林剑平老师骑着电动车冒着烈日赶来送校对稿,我抑制不住地向她倾诉连日来积聚在心中的苦痛,林老师安慰着我,语气温暖而坚定:“李校长,不要泄气,我们都苦了一年多了,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千万不要放弃,你放心,有我们支持你,一定能完成的,我们就是不吃不喝也要校对好。”我的眼圈红了,眼泪似奔涌的江河就要夺眶而出。林老师,一位年近半百的老教师,对语文一往情深,对我的成长呵护备至,对学校的工作鼎力支持。备课研讨、示范上课、手写备课、培养青年教师,一丝不苟,当仁不让。在力学,像这样的中老年教师在其它学科还有不少,他们包容我的缺点,接纳我的个性,鼓舞我的勇气,让我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也能够勇往直前,超越巅峰。

卢梭说,人来到世上,实际上获得了两次出生的机会,一次让我们获得了生存,第二次让我们拥有了生活。因了语文的缘,五十多个你、我、他相聚在一起,结晶成一个大写的“我们”,于是这个凝重神圣的“我们”,洋溢着温暖,充盈着力量,飞扬着智慧,闪耀着光华,同心携手共建一座语文的圣殿。所以,这些个渐渐走远的往事永远也无法走出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记忆,忙碌中的淡忘与梦回时的铭刻在某一个时刻可以完全重合。

我们牵手,因为我们有共同梦想的美丽远方;我们幸福,因为我们有共同镌刻的集体记忆……

(李琳,南京市力学小学,210024)

于永正的教育生涯

全国知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华应龙 男,1966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导主任,2001年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995年,获江苏省中青年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1992年、1995年、1998年三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2000年,获《北京教育》“素质教育征文”一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评审论文一等奖。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师毕业生,江苏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近年来,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上观摩课、做讲座,中国教育电视台曾播放我的教学录像。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北京教育》等2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主编、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先参加了“苏教版”、 “北师大版”的编写和实验指导工作。

钱守望 男,1967年4月出生,河北唐山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先后荣获市、省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第一名,1993年代表河北省参加在江西南昌举办的“首届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会”荣获二等奖,2000年在全国小学数学说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02国家级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教材呈现策略研究》荣获全国一等奖。近年来,应邀赴全国各地做课百余节,作报告60多场,特约为河北省电教馆、全国义务教材研讨会、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录制了多节示范课。在全国多家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五十多篇,所写论文多次获各级论文评比一等奖。在全国多家小学生课外读物上发表辅导性文章近200篇,主编和参与编写各种教学辅导用书二十几本。

刘可钦 女,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第三届全国“十杰”教师。现任中关村四小校长,同时兼任海淀中心学区副校长、国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刘德武 男,57岁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小学教研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刘老师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工作,他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提倡"在后退中前进"和"跳出数学教数学",逐步形成了"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他先后五次被评为北京市及宣武区先进教师,1994年在宣武区教委隆重召开的"刘德武课堂教学特色研讨会"上,被授予"第一批学科带头人"称号。 几年来,刘老师在北京市和全国许多省市做公开课或学术讲座百余节次,老师们普遍反映他的课新颖、独特、富有哲理。 刘老师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他的徒弟中有很多已锻炼成长为市、区级优秀教师、教学干部或教研员,其中刘延革老师代表北京市参加2001年全国课堂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

潘小明 男,1960年生,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校长,上海市数学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连续三次被中共宝山区委、区政府命名为“宝山区青年尖子”。他专注于“小学数学课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研究”。自主探究学习专辑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放。他曾获上海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70余篇。还应邀去全国十多个省市讲学。98 年被命名为“宝山区首批小学名师”,出版有《潘小明论文教案选》。

曹培英 男,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教师,特级教师。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多年来,单独编著或参加编写的已出版的数学教学专著、教材、辅导书有《计算教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教师之友.数学卷》等15种,先后在多家教育报刊上发表数学教学研究文章38篇,累计逾百万字。参与研究的教改课题曾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并有论文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黄爱华 男,1966年生,江苏金湖人,广东省特级教师、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深圳市福田区教研室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多媒体教学研究部副主任。1985年从教,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应邀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场学术研讨会上上观摩课、示范课并做专题讲座。曾三次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参与编写少儿读物计15册约100多万字,编写教学论著和教学参考用书120多万字。策划小学数学专业网站-华博士小学数学热线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钱金铎 男,41岁,特级教师,浙江省舟山市小学数学教研员。从教20多年,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省“电化教育先进工作者”、舟山市“十佳新人”等荣誉称号。多年来,钱金铎老师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八十年代他就注意到学生课业负担偏重,思维机械,能力不强,因此他开始了“愉快活动操作,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改实验。6年的汗水换来丰硕成果。毕业成绩人均96.4分,优秀率100%。在辅导学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也取得明显成果。近年业,他20多次去省内外进行学术交流和示范课,听课教师达几万人次,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

朱乐平 男,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特级教师、从事数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20余年。主要业绩:国家《教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数十篇教育研究论文发表和多项科技课题获奖。

朱德江 男,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副主任、数学教研员。他担任过10多年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也担任过校长。嘉兴市首批名师、嘉兴市新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浙江省优秀教师。近几年来,他在各级各类活动中上公开课30多节,曾获嘉兴市中小学“高质量、高效率”课堂教学评选一等奖、浙江省小学数学录像课评比一等奖等;先后在省“名师名校长论坛”和全国新世纪第三届课程改革研讨评比活动中执教观摩课;多次应邀到外地上观摩课或作讲座,并获一致好评。

徐 斌 男,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著名特级教师。曾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第一名,国小学数学观摩课评比获一等奖,应邀为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年会上观摩课,先后到北京、浙江、上海等20多个省市作公开教学100多次,在《小学数学教师》等省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

夏青峰 男,1971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副校长、国际部主任、党支部书记。先后被评为江阴市十佳青年、江阴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无锡市师德高尚好园丁、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无锡市名教师。1997年获全国第三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会一等奖第一名,应邀到北京、广东等地上课讲学60余次,课堂教学实录多次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在省级以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近百篇,曾4次荣获省级以上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参与了新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参编教育书籍几十万字。2003年在《江苏教育》连续发表了十篇《全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辅导讲座》的进修文章,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朱玉如 女,1959年12月出生,特级教师。1980年毕业于南通师范学校。现任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二十多年,她默默耕耘,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研究和改革,把知识、智能与情感编织成一堂堂科学而富有艺术魅力的数学课。早在1988年,朱玉如就在市小数年会上上了观摩课,在“雏燕杯”竞赛中夺冠,在省创新教育研讨会、省“现代小学数学”优课评比中两次摘金。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实验课《求相差数应用题》得到人教社张卫国主任、著名特级教师盛大启的赞许和评析,并作为典型课例推介到《小学数学教师》展示。她还多次在国家、省、市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示范课,作了二十余场讲座,并应邀去浙江、陕西、上海、徐州、扬州上课、讲学,参加全国精品课展示。

吴金根 男,1961年出生,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1980年12月,毕业于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81年1月,分配至东山实验小学任数学教师工作。2000年7月,调任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任校长、书记工作。曾获得“苏州市青年教师‘双十佳’、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数学学科教改带头人、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师德模范”等30多项荣誉称号。得到过《江苏教育》、《苏州教育》等报刊杂志和电台、电视台多次先进事迹的报道。在省、市、区级数学评课选优中5次获奖,应邀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西、河南、陕西、江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内外讲课、讲学和师资培训等100多次。曾赴澳大利亚教育考察,为“香港教师赴大陆培训团”作“课堂教学的评价”学术报告。

张齐华 男,1976年出生,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小学一级教师,曾多次获南通市和海门县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评比一等奖。连续三次在“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获一等奖,5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参与苏教版数学国标本教材的编写。曾获“南通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海门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江苏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的附件1:

艺术教育丰富了于永正的的情感,使他有很强的感受力、想象力,使他颇有灵气。于永正的家乡是京剧之乡胶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父老乡亲都懂京剧,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地影响了于永正,他爱听戏、爱唱戏,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上小学三年级时,于永正师从张敬斋老师学习拉京胡,唱京戏,十几个穷孩子,一人一把京胡,张老师逐个指点。于永正天资聪颖,悟性好,嗓音清亮甜美,张老师特别喜欢他,便耐心地、一字一句地教他,在张老师的栽培下,于永正学会了唱戏拉胡琴,小小年纪,居然在村里唱出了小名堂,村里人都称他是小梅兰芳。上中学时,学校里有一批喜欢京剧的老师和同学,大家常聚在一起谈戏,唱戏,有时还到广播室里唱,于永正大嗓小嗓都有,这期间学了不少唱段。半个多世纪以来,于永正一直以戏为伴,以琴为伴,一把刻有民国三十一年,杨宝忠监制的京胡和他同庚,是有力的见证。

于永正在语文教学上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教育。正如于永正所说:每学一段京剧唱腔,每唱一遍哪怕是很熟悉的唱段,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洗礼,都会增加一次感情上的积淀,京剧使我懂得了爱,懂得了恨。京剧教会了我喜,教会了我怒,教会了我悲,教会了我乐。总之,京剧使我懂得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一个字——情。感谢张老师教会我唱戏拉胡琴,引我走进艺术殿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而艺术给人带来的想象是无限的…… 1992年12月14日—16日,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其五重教学;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了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会上集中研究讨论了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概括总结了于永正的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对于永正教学观的研究达到又一新高度。五重教学的提出,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育的一次回归,标志着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成熟和进一步完善。于永正教无定法的阅读教学、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对陈旧的教育理念、封闭的教学思想都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他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

朱琦的相关论文

江苏省特级教师评选暂行办法(修订)

为认真做好特级教师推荐评选工作,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广大教师立足本职、教书育人、敬业奉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人事部和财政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特级教师是国家表彰优秀中小学教师特设的体现先进性与模范性、专业性与学术性的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第二条 特级教师每两年推荐评选一批,每批评选300名。全省在职特级教师总数应占全省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千分之二。省教育厅参照评选前一年底省辖市中小学教师总数,结合各地师资队伍建设实际,下达推荐名额。校级领导和教育教学研究人员的推荐人选总数不得超过应推荐总名额的20%。

第三条 特级教师推荐评选范围,包括全省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等教育机构的在职在岗教师。

第四条 推荐评选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师德高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教师职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奉献,勤恳踏实,团结协作,德高望重。曾获得过市级以上或两次县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或德育先进工作者等综合性荣誉称号。近5年年度考核结果均在合格以上,且至少一次为优秀。

2.倾心育人。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联系社会与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丰富的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经验,在减轻学生负担、指导优秀生以及转化后进生等方面成效显著。

3.教学水平高。能及时把握现代知识更新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前沿,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充实教学内容。精通业务,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学生每学年课堂满意度在80%以上。多次在县(市、区)以上开设过高水平的公开课和示范课,被评为县(市、区)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

4.研究能力强。注重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研究性教学,在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近五年来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3篇以上本学科专业研究论文,或正式出版过本学科专著(10万字以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推广价值,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有积极指导作用。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实绩特别优异者,公开发表的论文篇数可适当放宽要求。

5.具有指导中小学高级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工作的能力,积极承担指导青年教师任务,在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6.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满15年,具有中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且受聘满3年以上。教育教学和科研业绩特别突出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年限可放宽到12年。小学教师应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中学教师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已获得教育硕士学位或其他教育类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的,视同满足以上学历条件要求。

(二)其他条件:

以下人员除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

1、教研员:(1)任教研员前,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任教10年以上,是所教学科优秀教师。任教研员后,经常参加中小学教学、上示范课和公开课等教学活动。(2)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清晰,教育教学成果丰硕,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富有新意。(3)近五年来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较高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的本学科专业学术论文5篇以上(含基本条件中的3篇)。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市级以上教科研课题并已结题。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有积极指导作用。

2.校级领导:(1)任领导职务前,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任教5年以上,是所教学科的优秀骨干教师,并为所在市同行公认。(2)任领导职务后,仍从事本学科教学工作,每周任课时数不少于本学科专任教师周课时数的1/3,在所教学科仍保持较高水平。同时,及时了解本校一线教学状况,每年听课在40节以上。副校长从事本学科教学工作,平均周课时不低于专任教师周课时数3/5的,可按普通教师推荐。(3)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加强规范科学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业绩突出。

第五条 推荐评选程序

1.推荐提名。学校等基层单位组织教师学习特级教师评选条件,通过自荐、集体推荐等方式,由校领导集体研究决定推荐人选,上报县(市、区)教育局。

县(市、区)教育局通过民意测验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并聘请两名以上相同或相近学科的特级教师提出推荐意见。符合条件人选经县(市、区)教育局同意后上报省辖市教育局。

2.考核初审。各省辖市教育局成立特级教师推荐小组,负责本市、县区域内特级教师推荐工作。各市根据评选条件,逐一全面考核,按推荐荐名额确定推荐人选。考核工作主要采用组织特级教师或教育教学专家听课、查看备课记录、个别谈话、调查访问等形式进行。

将确定的推荐人选在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市级主要新闻媒体至少公示一周。公示无异议后,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后,报送省教育厅。

3.评审公布。省教育厅成立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负责全省特级教师推荐人选评审工作。

在召开专家评审会议基础上,召开特级教师评委会,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进行表决,出席专家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评委会评审结果在江苏教育网站上至少公示一周,无异议后报省政府审批。

第六条 推荐评选要求

1.坚持条件,择优遴选。特级教师推荐工作,应向长期在中小学第一线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倾斜。同等条件下,积极参加教师交流、具有1年以上乡镇以下学校支教或工作经历的优秀教师优先。注重推荐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发扬民主,群众公认。认真组织特级教师推荐人选民意测验。根据推荐人选具体情况,确定民意测验人员。推荐人选为专任教师的,需本校教师(教师总数80%以上)、学生代表(任教班级随机抽20人以上)和本县(市、区)同行教师代表(10人以上)参加;中小学教研员需本教研室全体人员、下一级教研室教研员代表和本学科教师代表(10人以上)参加;校级领导需本校教师(教师总数80%以上)、同类学校校级领导(5人以上)。参加民意测验人员需在30人以上。推荐人选需在民意测验会上公开述职、展示申报材料。民意测验同意人数须在三分之二以上。

3.严格程序,科学公正。特级教师推荐小组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等有关方面人员组成,其中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须在总人数的80%以上。市特级教师推荐小组不少于17人,县级推荐小组不少于11人。

第七条 附则

1.评选过程中,凡涉及到聘期、论文发表、获奖等时间计算,均以评选前一年度12月31日为截止时间。

2.已办理退休手续或至评选前一年度12月31日前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尚未办理退休手续的教师,不列入评选范围。

3.从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的中小学特级教师,如需取得“江苏省特级教师”称号,应当重新申报,不占用各地推荐指标。如评选没有通过,则不享受我省特级教师有关待遇。

4.对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行“一票否决”。对违背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政策规定,所在学校被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通报批评的,学校校级领导2年内不得申报。

5.凡在申报特级教师工作中,弄虚作假,提供假学历、假证明、假材料的,一经发现,应取消其评审推荐资格,终身不得申报,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当事人及有关责任人相应的处分。

第八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教海探航 [划桨人生:一位教海探航者的追求]

(1)论文“在新课改下高三物理复习中注重微积分的渗透”09年1月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学物理》(高中版) (2)论文“物理图象中“面积”的巧妙运用” 2010年1月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学物理》(高中版) (3)论文“高三物理复习渗透问题探究式” 2010年4月发表在核心期刊《物理教师》(高中版) (4)论文“谈新课改理念下的高考物理复习”07年2月发表在《数理化学习》(高中版) (5)论文“谈中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培养”11年1月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学物理》(高中版) (6)论文“精心预设 动态生成” 08年1月发表在《数理化学习》(高中版) (7)论文“在建构主义的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03年11月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物理教师》 (8)论文“高三物理复习与STS渗透”02年9月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物理教学” (9)论文“在创新教育模式下的‘电阻的测量’” 01年5月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0)论文“谈设计性实验题的解题方法”04年5月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物理实验》 ⑾论文“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03年5月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中学物理》 ⑿论文“在新课标理念下谈《力的合成》的探究式教学”06年1月发表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⒀论文“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03年6月发表在《物理之友》(14)论文“谈物理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01年4月发表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5)论文“物理试题中隐含条件的发掘”00年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中学物理》(16)论文“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能力”01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17)论文“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发表在02年《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18)论文“主体——互动——探究”05年发表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论文“气体”02发表在《物理之友》(20)论文“曲线运动”01年发表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1)论文:“关于电容器与电容的教学”00年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物理实验》(22)06年编写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3-5”物理教材(23)07年编写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3-5”教师用书,(24)08年编写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3-3”教师用书” (25)主编“高中物理一题多解”02年12月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6)主编“中国高中生数理化公式定理图表手册”00年4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6)编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选修教材(试验本)物理中的动态对称与守恒问题》03年5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7)编写“新高模快复习高分韬略”04年9月江苏文艺出版社(28)编写“高考新考点”03年1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9)编写“三级跳 全解全析题库”04年8月苏州大学出版社(30)编写《3+X高考复习指导丛书Ⅱ物理》00年11月重庆出版社出版(31)编写《高中物理同步练习与评估(二年级全一册)》03年8月江苏教育出版社(32)编写“高中物理全掌握”02年9月南京大学出版社(33)编写“创新题典”02年11月修订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34)《3+X高考复习指导丛书Ⅱ物理》02年重庆出版社出版(35)《研究性学习背景材料与示例(高一分册)》01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36)《高中物理同步练习与评估(二年级全一册)》03年江苏教育出版社(37)05——08作为课题组主要核心成员参加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六期)重点课题“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方案研究”已结题(38)05——07作为课题组主要核心成员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普通高中选修课Ⅱ课程开发与实验研究”一级子课题“高中选修课程Ⅱ的开发、实施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已结题(39)06——1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子课题的负责人,目前正在处于总结阶段。(40)02、9-05、11主持省级课题“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已结题(41)02、9-05、4主持省级课题“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能力” 已结题 (42)01、5-05、11作为课题组核心人员参加江苏省“十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已结题(43)99、1-99、12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课题物理研究性习的研究。已结题。研究报告《运动与运动器材 》录入省教研室编写的研究性学习一书中,并获优秀报告奖(44)09——至今 作为课题组主要核心成员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体育艺术实践教育特色研究”,目前正在研究过程中。(45)07年5月对全市物理教师开设示范课一节,内容“选修3-3《液体》(46)08年3月对南京市全体高三物理教师开设3-3高考复习讲座(47)08年8月对南京市初中骨干教师培训班开设讲座“有关论文的撰写” (48)08年8月对南京市高中教师培训开设“谈现代课堂教学设计” (49)09年4月根据南京市教育局的要求录制“名师课堂”内容“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目前还在南京教育信息网。(50)10年2月对参加2010届高三年级物理教师寒假研训的南京市全体高三物理教师作了《新背景下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的新思考》的报告(51)00年10月对全市物理教师开设示范课“电阻的测量” (52)01年11月对全市高三物理教师教学讲座:高三电学复习(53)03年10月对全市物理教师教学讲座:牛顿运动定律(54)04年5月在市电视台教育频道录制“机械能”播出面向全市中学生 (55) 03年11月对全市物理教师开设教学讲座:磁场教材分析(56)04年12月对全市物理教师开设讲座:高三复习 (电学二) (57)05年4年在南京电视台录制“名师课堂” 高三复习讲座“光学与近代物理”面向全市高三学生(58)05年3月在南京电视台录制“名师课堂” 面向全市高三学生高三复习讲座“图象与临界问题” (59)05年5月受市教育局委托在市电教馆录制高三复习专题讲座:“高三物理中的图象问题”(时间120分钟),此光盘发送南京市各所学校用于高三复习(60)05年8月南京市物理教师讲座:现代课堂教学设计(61)07年8月南京初中教师暑期培训开设讲座“谈论文的撰写” (62)经常参加南京市高三模拟物理试卷的出卷工作(63)课件《电容器 电容》获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高中OEH多媒体优秀课件评比二等奖(64)课件《电阻的测量》南京市教育局CAI优秀课件评比获二等奖(65)(论文)“在新课标理念下谈《力的合成》的探究式教学”获05年江苏省物理学会中学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66)(论文)“谈高考物理复习与新课改理念的渗透”获06年江苏省物理学会中学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教育教学理念: 以建构主义为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特色: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灵活激趣,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形成了“导、实、新、趣” 的鲜明的教学特色

自从1986年我走上一所乡村小学的三尺讲台,至今已x个年头,这段职业生涯中浓缩了我――一位教海探航者诸多的生命体验,深感学习、教学、研究和写作构成了我划桨人生的主体。

 

 学习:要将“金字塔”的底座建得更大

 

 1986年我以优异的成绩从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毕业,是盱眙县20名同学中唯一的三好生。我被分到了县西南山区一所非常偏僻的乡中心小学工作,这对于一直家住县城,具有城镇户口的我来说,心情的失落甚至沮丧可想而知,我看不到一丝希望的光芒。在经历近一年的彷徨、苦闷、消沉和愤懑的情绪波动之后,我逐渐认识到学习可能是我解决眼前的困境,为自己开辟将来前程的唯一之道。我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以高出录取分数线两倍多的分数考取了上海体育学院函授班。正当我高兴之时,却得到了县里的令人沮丧的通知: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所以不允许也不需要再参加高一级进修学习。这在今天的年轻教师看来可能觉得不可理喻,而在当时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却是一种正常而普遍的现象。我不肯“坐以待毙”,又偷偷参加了初中体育教师教材教法合格证书的考试,这次非常幸运,考试的成绩得到了认可,我获得了自学生涯中的第一张证书。

 我的第二张证书是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证书,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我在师范学校实习时曾教学过初中的英语,这样的经历让我对英语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兴趣,同时我也认为要想进一步的发展,英语无疑是我必须认真学习的科目,于是我参加了英语专业专科段的社会自学考试。为什么参加社会自考,而没有选择函授、电大、夜大等那些比较容易通过的学习形式?我的想法是:一是社会自考含金量比较高,听说国外也承认这样的学历。二是因为前文说到的教育局管理制度的控制,我不愿意为了学习而去找关系。走后门。当时的社会自考既没有各种辅导班,也没有今天的缩小考试范围的特别信息,这是真正的自学考试――先自学后考试。经过两年的自学,我通过了英语专科段的7门课程,还有语法、写作和听力口语三门没有通过。由于这时我已经到县实验小学任教毕业班,工作时间比较紧。加之缺少英语学习的情境。所以考了两三次都没有通过。我觉得每次报考一门太浪费时间,不如再兼报汉语言文学专业。没想到这个兼报的专业在两年里就通过了,而英语专科还没有起色。这时我面临的选择是:继续学习英语专科?还是深入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本科?我选择了后者。我又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获得了第三张证书――汉语言文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几乎同时,我还参加了中国数学会举办的奥林匹克数学教练员的培训,考取了二级教练员证书。

 对于学习,我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只有将学习的金字塔底座建造得非常大,学习金字塔的高峰才能更高。秉持这种想法,我在随后的时日里又继续自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证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证书。这些证书的获得在有些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一名小学教师中师学历就已合格,专科足以够用,还学两个本科干什么?考学士学位又有什么用呢?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要继续学习,因为此时我已觉得学习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已不再满足于自学,总想着有一天能够走进大学接受正式的大学课程教育,进行系统规范的学习,感受大学校园浓郁的文化气息。2000年,机会终于来了,县教育局领导终于同意我参加教育硕士的脱产班考试,从获取报名机会到考试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我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坐在书桌前挑灯夜战。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南京师范大学的大门。

 在南师大学习期间,我不仅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学好每一门必修的课程。还像久旱的土地吸收甘霖那样吮吸每一滴知识。我旁听了许多老师的课――教育哲学、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管理心理学等等。不管是南师大还是河海大学和南京大学,只要有讲座我都一概挤进去,听!文学方面的――文学史、古诗吟唱、文学鉴赏、小说研究等:政治经济方面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国有企业的改制、外交官眼里的西方国家等;教育文化方面的――西方学校教育中的去道德化现象、费孝通对于文化的理解、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等。不仅听,我和同学们还大胆地问,大胆地说。也许是大学宽松的氛围,也许是我们的初生牛犊之胆量,我们“旁若无人”地参与着各种活动。这些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拓展了视野,更训练了我们的学术思维,造就了我们的学术勇气。我觉得在南师大的脱产学习是我人生当中的一次蜕变,一次进化,让我受用终身。

 我在学习中成长,学习于我是发展的动力,也是生活的方式。我已经离不开学习了,我仍将继续学习,这种想法推动我去奔向学习的又一个驿站――攻读博士学位。去年我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数学)博士生,现在正在艰苦的攻读之中。对于一位在职校长――同时担任一个班数学教学的我来说,管理工作、教学、学习和家庭的多方面压力是巨大的,但我“痛并快乐着”,因为我在学习,在成长。

 

 教学:营造师生诗意的栖居

 

 学以致用,我的所有学习都围绕着我的教育工作这个中心,而课堂教学则是这个中心的中心。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逐渐认识到:教师是用自己的全部才学和情感来工作的,它需用终身的学习积累来备课。

 从不知道如何上课的师范生,到害怕上课的新手教师,再到略窥教学门径的中年教师,这消耗了我22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是我生命的青春季节,花样年华。我不知疲倦地在课堂教学的道路上跋涉,一点一滴地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我曾连续8年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也曾在南京市五年级数学质量调研统考中,均分名列全市前茅,全校第一。1997年我幸运地被列为淮安市“十百千”工程的培养对象,2001年被评为淮安市首届学科教学带头人,2007年又通过了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认定。我曾获得省级优课评比一等奖2次,市级优课评比一等奖3次,曾应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镇江市教研室、淮安市教研室等邀请,多次开设省、市、县(区)级的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及讲座。另外,我还先后担任江苏省第四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江苏省第三、四届“蓝天杯”小学数学案例评比评委,第三、四届“蓝天杯”小学数学会课观摩暨学术报告活动评委等。

 这些经历和探索使我得以从更多的视角去审视课堂教学,我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不断演绎,逐渐深刻。我觉得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认知活动的过程,更是学生焕发生命活力,促进智慧生长的过程,还是教师教育智慧生长和享用的过程。课堂理应充满智慧,理应成为师生诗意的栖居。

 最近几年来,我一直在用自己的课堂实践对此进行艰难的探索。我追求富有生成性的课堂,因为丧失了生成性的课堂,只会沿着机械、僵硬和呆板的程序进行,难以逃脱程式化的樊篱。没有生成的课堂必然是沉闷、压抑和死寂的氛围。桎梏着学生创造灵性的生长;没有生 成的课堂我们无法敞开心扉,进行自由的对话、情感的沟通和智慧的碰撞。我们要关注生成,珍视生成,既要在“灵光一闪”的时候把握住时机并加以利用,又要具有不怕“出人意料”的勇气和恰当应对的机智。“节外生枝”抑或就是通向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境界的路径。珍视生成,利用生成,创造生成――课堂将走向智慧,充满活力。

 

 研究:让我走上幸福的专业发展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之路,”对于我来说,这再恰当不过了。

 其实,从事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并不是我自觉自愿的选择,而是出于一种偶然和无奈。那时,我觉得一名身高近180厘米的“彪形大汉”整天和小孩子们在一起,实在是有点委屈和不伦不类。每当学校组织学生到社会上进行一些公开活动时,我都感到特别自卑,仿佛每一个人都在嘲笑我这样的一个“另类”,我总是尽量躲在后面,与队伍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工作以后,女教师们身上不断挤压过来的种种职业优势――亲切的神情、儿童化的语言、天生的表演才能、心安理得的自我定位……让我无时无处不感到自卑和苦恼,我不断地问自己:我适合当一名小学教师吗?我能成为一名好的小学教师吗?那时的学校工作于我而言真的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义务。

 是研究改变了我的职业生存状态。从1992年起我开始从事课题研究,先后参加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中科院心理所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和淮阴市教研室方学法老师主持的江苏省教研室重点课题“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研究”等课题研究。先后成为中国尝试教学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江苏省心理学会会员,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徐特立教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被中科院心理所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独立承担县级课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重组实验”,该试验通过县教科室和教研室的鉴定,被评为教科研成果。1996年参与学校申请立项的省教科所课题“节奏教学研究”,担任子课题“课堂结构序向控制”课题组的组长。1998年调至盱眙县教研室,主持县教研室的省级教研立项课题――“三段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历经三年的努力,克服了众多困难,该课题于2001年通过专家组鉴定顺利结题。2002年该课题经专家组评比,获淮安市优秀课题三等奖,同年在盱眙全县推广。2001年申请并立项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探究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2003年经南京市校长公选调至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担任副校长,新岗位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撰写“小学智慧教育的实践”的省级立项 申请书 和研究方案。当时智慧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各方面的资料还比较少,因此此项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经常泡在南师大的图书馆寻找资料。在校长周荣华的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在专家们的支持下,此项课题先后被江苏省教育课题规划办和中央教科所立项为“十五”课题,其阶段性成果还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我现在正主持着两项课题的研究,一项是南京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作业设计与批改研究”,另一项是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城市小规模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创新研究”。

 在我的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始终占据一定的分量。我参与了教育部课题《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与指导》研究,并担任小学数学命题组组长。2007年分别受上海市教委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邀请,为上海和江苏的各市教研员和其他人员开设讲座。2006年曾受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先生之邀。为课标的修订提供意见。

 纵观我的研究经历,可以发现许多变化:角色上,从课题研究的被动参与者到掌管课题研究全局的主持人;研究状态上,从一切等待别人安排任务到自己主动研究探寻;方法上,从做事务到经验总结再到符合教育科研规范的量化的实证的研究。这期间,我的生活状态也在悄然地改变。虽然工作量比以前更大,头绪比以前更多,但我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枯燥和乏味。我甚至为了将研究做好而连续三年放弃了学校组织的暑期旅游活动,顶着南京的酷暑,埋头于学校的校本课程的研究。研究真的让我走上了幸福之路。

 

 写作:我的教育智慧生长的途径

 

 叶澜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中说:“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

 那么如何获得教育的智慧呢?写作,是教师教育智慧生长的一条有效途径。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曾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中论述道:“写作即研究,即思考和行动的调和”。“写作把我们与知识分离,又使我们与知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写作把我们与我们的生活世界分离开,又吸引我们更加接近生活世界;写作使思想脱离实践,又让思想回归实践当中;写作使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抽象化,又使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更具体。”可见,写作不仅仅是作为研究的一个阶段而存在,它还帮助教师摆脱繁杂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抽身而出,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审视自己的行为。它将教师的“教”、“学”、“研”、“思”等具体的教育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系统化、显性化和固态化,其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研究与反思,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写作,真正的写作创造并塑造我们本身的能力。写作可以锻炼我们。”

 从1995年在《教师之友》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运用矩形图巧解牛吃草问题》以来,我已经发表各类教育教学文章100多篇,其中有几篇还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著有《教育智慧的生长: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校本培训的个案研究》一书,主编《智慧园》校本教材3套,参编《新课程概念解析及实践引领》(撰写70000余字)、《教育经济学教程》等书。先后获得“教海探航”征文评比、“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等论文评比一等奖十余次,其中“教海探航”征文评比是我参与次数最多、关注时间最长的一项论文评比,不管我是否获奖,获得了什么奖,每次的参评过程和颁奖活动都使我获益良多。

 我的写作涉及到教育生活的多个方面:教育理论思考、数学教学研究、学校管理、课题研究等。其表达形式也多样,大到课题研究报告、 调查报告 ,小到教后记、教育日志、随笔等。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强烈的实践取向:基于实践、通过实践、研究实践、为了实践、表述实践。它不是一种为写而写的写作,而是一种为做而写、边写边做、做写相互渗透、有机统一的研究方式。

 现在,我不仅自己写作。还动员、鼓励我身边的老师和朋友们写作。我所在的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就将“以写促研”作为推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写作确实是一个教师教育智慧生长的有效途径。

 划桨,不停地划桨……于我而言,学习、教学、研究和写作就是教海中的划桨。划桨人生,幸福的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关于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相关知识,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Tags: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